1944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一群年輕的日本軍人,被召集發下了意見書,長官說有一種新的武器發明,想要找操作的人,有意願的人,就在意見書上劃圈。
時年21歲的日本軍人波佐義明,因為這個圈,他成為震洋特攻隊的一員,來到日本殖民地的澎湖八罩島(望安島)。
震洋特攻隊,就是海上版的神風特攻隊。
震洋艇是長5公尺,一人駕駛的小艇。出任務時,一艘小艇可放250公斤的炸彈,高速靈敏地衝撞目標物。
1941年日本在珍珠港得到勝利後,在東亞各地找尋背山面水隱密的港口,挖山洞放置震洋艇,從海鋪設輕便道,讓艇可以很快速地推進海裏。
望安島的鴛鴦窟被選中成為震洋特攻隊的據點之一。
日本軍方徵召島上的居民來挖山洞,除了艇鑑存放進出的溝壕外,還有兵舍、發電機室壕、烹炊所、工作所、監視所(監視海面狀況)、浴場、廣場等不同功能的空間。
受訓的軍人也都抱著要為天皇犧牲奉獻的心情,認真地操練著。
沒想到一年後,一次任務都還沒出,日本宣佈投降。
所有的震洋艇被搬到海灘上堆疊,澆上汽油放火燒了。
應該和特攻隊員一起悲壯衝向敵軍的戰艇,就在像太陽的火焰中,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而生存下來的特攻隊員,懷著空虛無所依托的心情,回到戰敗的日本。
戰後的望安島民,回到這些洞壕裏,把木頭、鐵軌等可用或可賣的東西拆走,洞裏失去支撐,加上小島夏日颱風、冬日東北季風的影響,洞窟崩塌。這段歷史,成了老一代島民口傳「做鴛鴦窟」的事蹟。
40多年後,波佐義明將年少時這段記憶,寫成《冬之殘紅》,紀念雖然只有短短一年,郤堆疊成鄉愁的望安往事。
60多年後,將近90歲的波佐義明又來到望安島上的鴛鴦窟,
看著一樣的海,
聽著一樣的浪濤聲,
不知在這長長的歲月中,當年沒為國犧牲,甚至連真正戰場都沒到過的失落,是不是早已轉化成慶幸與感恩,還是一直懷著遺憾呢?
參考資料:
l 交通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島嶼烽煙-震洋特攻隊的歲月足跡】紀錄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JQWZVta5qI
l 「島嶼烽煙─震洋特攻隊的歲月足跡」觀光紀錄片發表會,交通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行政資訊網 http://www.penghu-nsa.gov.tw/Gov/NewsDetailC011100.aspx?Cond=b7e86b69-5d62-4710-bd47-00ee9c0e753a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