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在同學的婚禮上,連續被問是不是在籌備到澎湖開民宿,怎麼會一直跑澎湖去,我想是時候說明一下了。
(雖然下了決心之後,還是因為太忙拖了很久很久⋯⋯遲到總比不到好嘛!)
故事起點是澎湖群島中,望安島上的花宅社區曾家老宅。
曾家老宅是所有遊客到望安島的必訪之地。
去年和同學到澎湖玩時,才知道我和這家有姻親關係,也意外結識住在老宅裹的曾家女兒。
曾家女兒是個很有想法的藝術家,在老宅旁開店販售自己手做的紀念品。
她是人口老化嚴重的花宅社區中,少數的青壯人口。
去年她到日本去參觀了瀨戶內海的藝術季,看到許多小島都和家鄉有同樣的困境:人口外流、老化,缺乏支持青壯年成家立業的經濟產業,勞動力不足⋯⋯而日本的郤以藝術改造了社區,吸引大批優質的觀光客,也將社區注入新的活力。
但瀨戶內海藝術季有雄厚的企業資金支援,她一個年輕人能做什麼?
千萬別小看年輕人的決心與毅力。
曾家老宅旁有棟2年前修好後一直空著的三合院,她向文化部申請借用。
在網路上公告招募藝術家,只要填好申請書,說明為什麼想來,預計留下什麼藝術品在島上,就可以來免費住宿。
但老房子只修好了外殼,別說沒有電風扇和電鍋類的家電用品,連桌、椅、床都沒有。根本無法住人。
曾家女兒透過重重的介紹,在今年初夏(2015/5)找到了二羊老師做為第一組藝術家,一群人先睡在地上,然後一件件傢俱在他們手上成形,這間三合院才成了適合人居的地方。
以上照片取自島嶼情結文創小舍FB粉絲團
然後海龜來了
手繪圖文的福熊來了
連望安海底的美麗也被發掘出來了
最後由朝死而生的繪畫做結尾
在小島入秋前我以閒散的管家來插了一腳,當了藝術換宿老宅的過客。
當不是藝術家的我,發現散佈在老宅裏的藝術作品,非常開心地把自己當成博物館的管理員,一一幫作品拍照、整理。
我想像著,當藝術品累積越來越多,可以裝置在這社區的各處,來的遊客不必再聽導遊一堆錯誤的說明,也能感受到這個地方的文化吧!
[青年回鄉以藝術協助社區再造]
這種故事可以在雜誌報導中一句帶過,但後面郤有無數地失敗與沮喪。
而且還不一定有機會成功。
首先老宅雖然整修好了,郤一遇大雨就淹水。每次一淹水,曾家女兒就得花個一整天才能把積水排除。
小島本來就潮溼,老宅平時沒人住,無法時時開門窗通風,房子裏特別潮溼,才完成幾個月的許多作品都開始發霉。
雖然累積了一些藝術品,郤不知要以什麼形態展現,連好好保存都是問題。
就像這對被曾家收藏的門板,就是這些藝術品困境的縮影。
這對門板是國寶大師黃友謙的作品,本來立在花宅的蕭府公祖廟的正門。
前二年因為廟要改建,打算將門板拆下,截掉20公分再裝到側門去。曾家爸爸覺得這樣糟踏了大師的作品,就花重金把門板買下。
但買下門板後又沒地方放,於是借放隔壁的空屋裏。
本來門神畫像是面牆,藝術家和我每天在房子裏走來走去也沒注意,直到有一天不知在喬什麼東西,藝術家才發現這板子後面大有玄機。
我們費力地把所有東西搬開,並細心地擦拭。
郤發現雖然作品風華仍在,在已經有許多無法簡單去除的霉斑。若放任著不管,早晚這件作品雖然被保留下來,郤還是無法好好保存,甚至再傳續下去。
曾家女兒老宅只借用到9月底,我9月中離開,已經是老宅最後一個住客。不知明年還能不能延續這個計劃,也不知這些藝術品或老宅會怎樣。習慣不回顧過去的我,也不禁有了點難捨的心情。
藝術家在離開前幾晚,一面趕工一面和我聊天時,覺得應該辦個展覽來做個結束。
我們向曾家女兒談起這個想法:「讓這些作品多一點人看到,也當成這幾個月的畢業展。若以後還要繼續辦,這就是第一屆的成果展,若以後不再繼續,也算對這幾個月的努力有個交待。」
曾家女兒接納了這個想法,而且一個人很快速地實踐了。
半個月的時間,她就把老宅整理成展覽館、在FB上宣傳、聯絡相關人來參與⋯
她也邀請我們這些老宅的過客,回來一起參與成果展。
我本來很猶豫要不要再跑這趟。
因為當時我前後在台北卡著幾個會議,又有工作要趕。
後來想想,我之所以離開原本安定的上班族生活,不就是希望自由度更高一點。
現在沒有主管的白眼、同事的背後碎嘴,只需要自己調整工作,怎能放棄。
若這次不去,下次再到望安也不知何時了,任我悠閒度日的老宅,應該也不一樣了。
於是我又去了一趟望安。也算是對自己這段悠遊經歷的告別。
離開望安前和曾家女兒聊天,談起接下來的規劃,她說她將離開小島,到台南工作一陣子,不知明年春天,她還有沒有機會或動力,再重啟這個藝術換宿的計劃。
我說:「若明年妳還想辦,但無法全程在望安,也許我可以來幫忙,只要幫我找個地方住就行了。反正我在島上工作也特別專注,可能沒有其他東西可以分心吧!」
曾家女兒:「那你把戶籍遷來吧!機票船票都便宜很多喔!」
我:「這個⋯⋯(我的戶籍可是在天龍國!但除了上次選柯P,也沒什麼特別的好處)等明年大選完再說好了,不然投票還要飛回來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