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本和台灣,雖然不同文化、語言、歷史背景,卻在災難方面異常相似,

同樣位於強國旁邊,同樣是經濟大國,同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同樣每年受颱風侵襲威脅⋯⋯

但有一樣,日本的準備卻比台灣周全許多:防災教育。

截圖 2023-03-30 下午2.05.45

 

2011311日,日本發生311(或稱東日本大地震),災後除了救助災民生活,日本開始全面針對這次災難的結果做政策檢討,大至能源政策、土地使用,小至防災教學內容的調整。日本非常大量且全面地研究這場地震與海嘯發生當下與事後的細節,分析各種讓災害損失加劇或減輕的原因或作為,並著手相關的改革、復興。

 

日本東北的宮城縣,是離311震央最近的縣,也是受災最嚴重的縣,當時縣內的受災人數超過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總和,而宮城縣內最大城市仙台市,也朝著「防災城市」的方向,不斷努力著。

 

每年東北地區(離震央最近的地區)都會有各式各樣的紀念刊物和活動,各單位從自己的角度整理311之後的改變,例如我在網路上找到仙台商工会議所2021年所出《東日本大震災10    跡》就以在地產業受影響、復原的狀況,以及城市相關的政策與執行成果。

工商會目錄

取自仙台商工会議所2021年所出《東日本大震災10 跡》 

 

同處太平洋地震帶的台灣,我們的天然災害,除了雪災之外,地震、火山、海嘯、颱風等,其實和日本差不多,我們也有許多災難的紀念會,從228921到八八風災等,但似乎重點都在提醒人不要忘記當初這個災難;但災難本身太沉重,要許多人背負沉重的傷痛往前,實在太違反人性,因此隨著時間過去,即使倖存者也許多人不想再反覆地去記憶這件事。

3999

但日本人的紀念角度比較是,從這樣的災難中,我們學習到什麼?

倖存者做對了什麼?

如果當時多注意了什麼,罹難者、設施受損有沒有可能少一點?

新的產業發展、新的建設、災後振興能不能也把防災考慮進去,下次就可以保障更多生命財產的安全。

 

因此日本政府將海岸重新規劃,減少下次海嘯時的損害、各單位將防災放入長期策略中、民間開始研發防災商品、校園或機關時時安排防災演習、大學跨校跨域合作⋯⋯

海岸規劃

取自防災環境都市・仙台~経験をつなぎ、そして未来へ~(ロング版)

 

2021年,311滿十週年時,仙台開始每年舉辦防災論壇,免費入場,活動有展覽、工作坊、研究/商品/服務發表、講座、演講,大多是免費活動,邀請各方討論各種防災、防災友善城市的議題。

 

今年(2023)3月4日的防災論壇,公部門、民間組織、私人企業、大學等單位都紛紛派人參與。

 

管自來水的水道局研究如何在災難來時也能供水(請參考《仙台水道局防災對策-2023仙台防災未來論壇系列》);

宮城縣政府推動民間做房屋的耐震診斷,並提出耐震改善補助金,也鼓勵投保地震險;

耐震改修補助

 

民間發展出災害時可使用的電源、食品,

防災食品與電器

不怕停水停電的無限水

無限水

 

也有避難時可使用的保麗龍床、

保麗龍床

 

紙製傢俱、

紙傢具

 

有人用木頭卡榫的方法研發出,平時做為長椅,災難時能在避難中心重組變形成為,提高災民穩私與健康的生活空間,

IMG_5636

 

也有人出書教災民在災時利用汽車過生活

undefined

 

在這個活動中,最讓我驚訝的是,日本真的有許多民眾會主動來參與,不少是全家大小一起來,

show

我甚至看到有人抱著一隻電子寵物逛遍整個會場,

IMG_5668

原來我以為算是無趣的防災展,對日本民眾來說是適合閤家參與的展會。

 

 

今年除了3/4一日的防災論壇,之後還有25個公私立的據點也參與十天的展覽,

截圖 2023-03-30 下午9.03.40

 

這些據點有的是私人非營利組織的辦公室,

beko house show

這是非營利組織 Alliance for Humanitarian Architecture 的辦公室,創辦人有建築設計背景,辦公室建築實踐了許多避難、防災的概念。

 

有的是捷運車站的一角(仙台荒井捷運站內的Sendi 3/11 Memorial Community Center

station point

這裏展示這個地區在311之前與之後的改變,附近中學在復興、防災教育上的努力等。

 

我知道台灣在921之後,改變了許多建築法規,但20年後的今日,我們民眾的防災、避難教育仍然普及度很有限,每次手機接到地震訊息,我都很困惑,然後呢?我能做什麼?我該做什麼?

我們都知道,只要住在台灣,地震、颱風都會一直來(這比起中共會不會出兵台灣,機會大太多),但我們似乎都在賭:那個出事的人不是會是我!

 

但我們能不能賭:那不會是我的小孩、我的父母、我的同事或朋友?

換個方向想:台灣那麼小,那一次大災難,受災受影響的,沒有自己或身邊有點關連的人。

 

從社會的角度,如果我們能多一點防災知識或準備,例如知道地震出門避難時,要記得穿好鞋子並保護頭部。

也許就因為那一點,平時覺得沒什麼緊急性的防災知識,整個災難就少一點人受傷,減少醫療與救護資源需求,即使沒有熱血地捐款,也不必擔心會有災民沒受到照顧。

 

就像這次疫情剛開始時,台灣和全世界都一樣不了解病毒,但因為我們在Sars之後醫界有相當的準備,讓疫情第一年的台灣可以安然生活。

超前佈署

會不會遇到災難,當然是命運

但多一點防災知識,會讓自己和整個社會的機會更多一點!

 

arrow
arrow

    vic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