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基隆港空拍

圖一

 

寫過好幾次不同角度的基隆,這次來講與基隆發展息息相關的基隆港歷史。

 

早在17世紀大航海時代,基隆就一直有歐洲人的足跡,不過當時基隆只能算是一個可以靠岸補給的地方,並沒有正式建港(這是很精采又不多人知道的一段歷史,改天再來補),一直到清末陸續的中外戰爭,讓清朝廷開始重視起台灣。

 

同治2年(1863年),基隆港以淡水附港正式開放為商港,1886年來台任台灣巡撫的劉銘傳開始基隆港的建港規劃,包括將當時興建中的縱貫鐵路分出支線至港區;但後來因為劉銘傳待太短,只完成一座陸海聯運碼頭。

 

我從小讀的教材裏都說,基隆港是個天然良港,這句話其實不算全對。

 

日治建港前  

圖二

 

圖二這張日治時期基隆未建港前的地圖(淺藍色部份是我加工的),藍色圈圈處是今日基隆內港,最左下邊大概就是現在的海洋廣場,不時會有遊輪停靠的地方,這裏當時是一堆的沙洲和暗礁,加上入口很窄,只有近海捕魚的小船能進來,圈圈外也有許多淤積,大船難進港,所以當年西班牙人或荷蘭人都是搶圖右上方那塊和平島。

 

1895年日本接收台灣後,雄圖大志地想把台灣打造成日本帝國殖民地的典範,基隆被訂為與日本通航的主要港口,因此積極籌畫基隆港工程,把當年在日本都未必用上的現代化技術、創新想法(當時的台灣根本是日本試驗現代化技術的最佳場域),全都用上了。

 

建港爆破

圖三

 

前後比較

圖四

 

1899年正式動工,共分五期進行(18991944年),工程包括疏浚港區的淤泥(原本港內的礁石在此時被完全清除)、興建臨時碼頭、填海創造出新生地面積47500坪及完成重要建築,包括仙洞庄築港事務所、火號庄修船工場、內港海岸線西岸第一至第四號深水碼頭、牛稠港卸貨碼頭145.44公尺,以及修築仙洞鼻防波堤236.34公尺等,這些奠定基隆港日後現代化的基礎。

 

建港船照片

圖五

 

建港船圖

圖六

 

 

當幾期的工程結束後,整個基隆港已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基隆港完成

圖七

 

 

當基隆港內被清乾淨,大船就可以直接進到內港,因為西邊、東北邊都有山擋住冬天的東北季風與夏天的颱風,港內特別平靜,基隆港從此才真正成為一個現代化良港(如下圖)。

 

今日基隆港google地形

圖八:今日基隆港地形圖,截取自google map

 

 

在日治時期,基隆市因為港口的興盛,成為台灣最現代化的城市之一。

 

但也因此,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基隆港成為美軍轟炸的重點,市區和港區都嚴重受損,直到民國34年(1945年)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成立基隆港務局,著手修復港區,經過四年多的努力才大致完成復舊工程。

 

 

1949年左右,基隆成為中華民國政府軍民從中國徹退的重要登陸港,基隆港也隨著台灣的命運起伏著,直到民國60年代左右國內慢慢穩定下來,台灣十大建設陸續展開,基隆港才有了新面貌。

 

從小就在基隆港邊長大的已退休基隆港務局魏震總工程師說「我家住在港東街,就是現在中正路和信四路這一帶,我從小在港邊玩」魏總工程師的父親在報關行工作,國中開始寒暑假就進港區打工;念書的時候,魏總工的同學就有人進到港務局,有時也會帶著他進到港務局內(註一)。魏總工還記得,約53年時原本停一些報廢船的東岸改建為碼頭。「以前雜貨船以裝載穀物、沙子、液態品為主,需要大量人力卸貨,一停靠就是3-6天,所以船員可以下船休息,造成當時酒吧業興盛。」魏總工提到有次在30號碼頭附近遇到就讀海專的同學,就因為卸黃豆需要1-2週時間,所以同學可以回家休息。

 

建港後火車站

圖九

 

 

民國60年之後,船運慢慢貨櫃化,民國61年基隆港成立第一貨櫃場,隔年建立貨櫃碼頭。民國63 年,因為十大建設中的台中港與蘇澳港建港抽調一些基隆港務局的員工,基隆港務局缺人召開特考,大學念灌溉工程科系的魏震通過特考進了港務局,從建築設計科開始工作;當時基隆港還是以散雜貨船為主,港內的電動吊車會將船上貨物吊出來,碼頭工人再利用拖板車拖到倉庫去,後面還有建軌道,(現在已無軌道)再利用火車或貨車運走。

 

後來漸漸貨櫃船成為主流,裝卸貨的效率提高,一個個的貨櫃不必再裝卸,進港後海關剪開封條檢查後即可整櫃放行,貨櫃車直接載走,船在港的時間縮短,一個貨櫃船4-6小時即可裝卸完畢,現在貨櫃船若停港8小時還未離開,港務局就會去關心是什麼狀況,碼頭工人的需求大量下降,船員也不再有機會下船,港邊的酒吧街慢慢消失;繁華的基隆港邊,也慢慢失去喧囂。

 

貨櫃場

圖十

 

現任基隆港務局何秉均經理則以另一種觀點看基隆港的興衰「二次大戰後,主要消費國在美國、歐洲、日本,而當時製造基地在亞洲四小龍:韓國、臺灣、香港及新加坡,製造的商品全都送到日本、美國、歐洲,所以在1970年代因為全球經濟,基隆港的貨運量直線上升,曾經排行全世界第7。二十年前,中國崛起,世界工廠轉移至中國,基隆港的貨運量也就一路往下走了。」

 

這幾年,亞洲,尤其中國富起來之後,亞洲的遊輪市場也快速成長,這種不必搬行李、換旅館、拉長車,就能每天到一個亞洲大城市的舒適旅遊方式,吸引許多人。基隆港也從交易貨為主的港口,轉變為服務人,在2019年疫情之前,基隆港已成為亞洲第二大郵輪港。

 

魏總工與何經理以港口的經營觀點說明,貨輪對港的經濟效益大得多,只要船進港口就開始有收入,但郵輪是運輸遊客,港口就只是一個門戶,和機場一樣,繁盛的不是港口,而是港口周邊與港口城市。

 

基隆港與市該如何將步伐與觀念的差距縮小,就是基隆未來發展的重點。

 

 

 

PS. 

 

註一:基隆港區管理單位是港務局,不是基隆市政府,尤其在舊日,整個港邊都是圍起來的管制區,基隆市民其實不太有辦法靠近海。

這裏說的「進港務局」指的是進到受管制的港區裏。

 

參考資料:

感謝港務局已退休的魏震總工程師提供本文的圖片(圖八除外)

感謝基隆港務局工程處規劃設計科何秉均經理提供基隆港務資料。

基隆港務局編譯之《基隆築港誌(圖譜)》

arrow
arrow

    vic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