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封面

 

對新聞攝影、人文或街拍這幾種拍照有興趣的人,大概都聽過布列松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前者在這個領域幾乎是傳奇宗師一樣的存在,而後者是他在1947年和二個朋友一起創立的機構,直到今年能進這個通訊社的人都被認為是攝影界的菁英中的菁英,一聽到就要拿出最貴的相機膜拜的那種。

 

最近在臺北市立美術館的三樓,正有布列松的展《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 1958

我去了二次都可以看到不少人揹著萊卡相機,一張張照片盯著,都希望能吸取一點大師的功力,但其實大師的技術也許可以學習,但他的人生,可是很難複製的。

 

 

 巴黎

引用自布列松基金會(HCB Foundation

 

布列松在1908年出生於法國一個富裕的家庭,他一生的夢想是當一個畫家(直到老後他放下相機仍只想作畫)20來歲時他開始拍照,後來開始在歐洲旅行,直到二次世界大戰時他在德國被俘虜,脫逃了三次才總算成功逃到巴黎並加入地下組織。

 

 

1947年布列松面臨40歲的中年危機,在新聞攝影已經小有名氣的他到紐約和另外二個也是知名新聞攝影師的朋友一起創立了「馬格蘭攝影通訊社」,這是一家跨國的攝影代理,最初是想透過照片忠實呈現二次大戰後的世界,通訊社的攝影師在各地拍照後會提供說明與攝影主題故事,採用這些照片的雜誌或報紙除了得付錢之外,也不能裁切或自我詮釋這些照片。

 

當年平面報導幾乎皆以文字為主,決定主題、闡述新聞都是文字記者的事,攝影記者的地位沒有文字記者高,馬格蘭攝影通訊社的作法提供給攝影記者相當大的發揮空間。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初期有四個攝影師,一人選一個地區去發展,布列松因為對亞洲文化很有興趣(他是個佛教徒),關心亞洲國家去殖民的議題,加上第一任老婆哈娜莫希尼(Ratna Mohini)是印尼知名傳統舞蹈家,就選了亞洲地區。

 

 

1948年布列松到了印度,和甘地見面後,當晚甘地就被暗殺了(是不是很柯南)因此他為甘地拍的照片成為這位聖者最後的專業採訪,布列松的印度照片也就成功記錄甘地對印度的影響。 

 

甘地

引用自壹讀《記錄印度和聖雄甘地之死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這年底,布列松在緬甸收到《Life》雜誌邀約去中國拍照。

Life》雜誌的全世界發行量有500萬,這在電子媒體未發達前,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當時Life》雜誌預測中國共產黨即將掌控全中國,希望有記者能去記錄這歷史時刻,雖然《Life》有長期合作的攝影師在中國,但一向右派立場的《Life》這次希望有不同觀點,因此邀請左傾路線的布列松去。

 

布列松五天後就到了北平(現在的北京),在十天內拍了900張照片,這些就成為19491月《Life》美國版的《A Last Look at Peiping》故事性報導。

 

北平

引用自天下雜誌,獨立評論網站《歷史決定性時刻的影像記寫──「布列松在中國」》

 

當時布列松在中國無法沖洗照片,就把每天拍的照片編號,布列松在無法知道照片品質如何的狀況下,寫下每張編號的說明,然後把底片和說明寄到紐約的馬格蘭,馬格蘭把照片沖洗出來後,再按布列松的說明來完成圖說及故事報導。

這真是很細緻又很厲害的作法。第一是攝影人必需把筆記本放身上,隨時記下資訊,再來是不能有太多廢照,換成現代數位相機的話,應該會是第1-7張在天安門,看到什麼之類的,一定無法精準說明(若是我的話,還會有一堆拍不好、糊掉而被刪掉的照片 :P)。

 

 

 

這篇報導,與其說是記錄蔣介石軍隊撒退或共產黨解放中國,更不如說是記錄了當時在傳統與現代劇烈衝擊下的中國人民生活,布列松一貫注重人際交流的拍攝手法、歐美對神祕中國的想像,加上中國政權轉換,這篇報導大受歡迎,也將布列松推向事業高峰。

 

苦力

 

布列松在北平待了十天後,中共就進入北平了(他再度見證歷史),布列松就跑去上海,在上海卻碰上當時壓垮蔣介石政權的最後幾根稻草之「金圓券風暴」(Gold Rush-當時金融瀕臨崩潰,貨幣每天貶值,為了將金圓券兌換成黃金,市民前一晚就在銀行外排隊等著隔天兌換,最後在19481223日發生因擠兌騷亂而造成七人死亡的事件。 

 

布列松就住在附近的旅館裏,而他在膠捲最後一張底片中拍到著名的排隊照片,即使不知事件的人,也能透過照片感受到現場焦燥、急迫與擔憂的情緒。

 

金圓券

 

布列松在上海從12月待到隔年4月,中間他試圖到已經被共產黨控制中的青島去拍攝,卻被軟禁了五週(說起來他這輩子也待過不少監獄)無法拍照,回上海後他為了賺生活費,和他老婆會合後跑去杭州拍佛教寺廟。

 

國民黨新兵

1948年紫禁城內,一萬國民黨新兵

 

  

布列松一直希望能進入國共的交界,因此跑到南京去,經歷了中國民國政府南京首都最後的日子。6月上旬他回到上海,見證二個政權切換,街頭上從抗議反通澎到毛主席,直到9月下旬他與妻子搭著最後一班美國軍艦離開上海往香港,又在香港拍攝了十天;原本計劃2週的中國行程,在十個月後終於結束。

 

毛主席

1949年6月12日,上海,學生遊行

 

這十個月的作品,是布列松生平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把他推向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師的盛名,而對台灣來說,這些作品,尤其是1948-49年的照片,就像是穿越劇一般的存在。

 

雖然不知是布列松命中帶煞,所到之處都會有歷史事件發生,

還是他個性叛逆,那裏混亂那裏去見證歷史,

我們這些生活在承平時代的小老百姓,

還是看著大師的照片,學習技術與拍照想法就好吧!

 

 

 

 

說明:

1.展覽資訊:

《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 1958

臺北市立美術館三樓3A

2020/06/20 - 2020/11/01

 

2.以上未註名出處的照片皆出自北美館《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 1958》導覽手冊

 

3.資料參考:

arrow
arrow

    vic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