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陣子回家鄉高雄工作,採訪了二個農業專業人士,

一個是市府農業部門的官員,一個是種荔枝的青年農夫,

他們的專業,讓我對家鄉想靠農業發大財,有了一些不同的想法,記錄一下。

 

 

首先,大家應該認同,以下幾種專業,是完全不同的領域:

  • 農產種植:農學院教的,要知道植物如何生長、農藥、自然環境了解、動植物的交互影響……
     
  • 農產銷售:比較是商學院的選修課,或是商學院老師到農學院開的進階選修課,要學會農產運輸、蔬果拍賣、農業期貨、配送通路、市場競爭、耗損控管……
     
  • 國際農產銷售:商管學院國貿系的進階選修課,要知道國際市場競爭、國際認証、冷鏈技術、國際運輸、碳足跡、國際分工、各種用藥與不用藥的保鮮方法、貿易收購……
     

但現在政府的農業單位,以上三件事全都要會,還要管農業保險、極端氣候下的盛產或減產、食品檢驗、採收期人力不足、天災人禍時農業補助……

先講結論,現代農業,絕對不是陶淵明時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固定生活,而是充滿變數與風險的專業。

 

 

而比起每天衝捷運進冷氣房的上班族,現代農夫雖然身體勞動還是多得多,但因為農業技術提升、產銷分工、政府補助等因素,農業也不如以往需要每日在田間大量勞動,有些農產品,在採收尖峰期,不只在田中採收,採收後整理與包裝也需要大量人力。

 

青農說,十幾年前他回高雄時,原本是做一般的工作,但因為家裏有種荔枝,所以利用網路(當年只有Y平台的拍賣)幫忙賣,第一年他賣了15箱,幾年累積之後就變成3000-5000/年,青農發現每年只要忙一個月,就可以有30-40萬的收入,覺得這個事業值得專心投入,才回家成為專職。

 

青農:「台灣農業90%以上都是內銷,因為我們都是小農,價、量、品質無法穩定」國際農產採購有其規矩,要先跟商場講好何時會有多少東西來,價格區間多少,賣場才知道要空出多少位子、搭配什麼樣的促銷。台灣蔬果品質很好,但因為規模的關係,多以內銷為主。許多國外農產是大規模栽種,以機器設備、自動化來降低平均生產成本,也保證一定的生產量。

 

「但是內銷利潤未必不好」相較出口還要檢疫、認證、運輸、冷鍊技術……,每一道都是一個成本;農人能直接賣給消費者,利潤最高,農家自己好好經營幾年,品質好、價格和市場差不多,就會養出固定客戶,小農自己直接賣完,或剩下一些再賣給農會,簡單省事利潤高。

 

「難道台灣要變成農產外銷大國嗎?」青農提到有些國際著名的農產貿易商,對農產的價格有絕對的掌控度,農人無法與其議價,「最後變成農人幫這些貿易商打工」。

 

政治人物一窩瘋爭賣農產,卻不提台灣農業的根本問題:人口老化是結果,環境不佳、收入過低、資源不足,才是青年不投入的原因,但真要處理,又牽涉國家的產業政策,台灣首富曾經嗆:「一貨櫃芭樂能够值多少錢?」無關我個人喜不喜歡他,但他說的是實話,台灣想要成為「農業大國」還是「科技巨人」呢?

 

捫心問問,你希望自己的小孩做什麼職業?

 

你就知道為什麼不該只支持賣水果的政治人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icki 的頭像
    vicki

    維琪的自由世界

    vic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