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我來到基隆,採訪了許多人:都發處長、台北到基隆創業的上班族、回基隆做社區營造的在地小孩、二十初頭經營網路在地社團的年輕人、承接專案而看到基隆可能性的專業人士……
他們帶我從不同角度了解基隆,
我記錄下所有的觸動,交出成品,
才發現自己也愛上了這個城市。
我當然知道這個案子是一種政治宣傳,
採訪的人是市政府挑過的,
受訪人也多少會投其所好,
但江湖混久了至少也看得出一點真情與假意,
容我在自己的空間裏,聊一下這個地方。
基隆在數百年前,就已經是東亞海上貿易的重要據點,清朝之後基隆更履次成為現代化建設的地區,今天就不幫大家複習歷史了,講點近的。
1949至1990年代,陸續因為國民政府遷台、美軍駐紮、礦業興盛、台灣經濟發展帶動進出口貿易,基隆做為北台灣港口城市,曾經風光無限;所有舶來品都在基隆的委託行裏翻轉著:名牌服飾、日本電器、家庭用藥,甚至面素利達姆;現在的老基隆人說起那段日進斗金的日子,仍然眉飛色舞。
九〇年代之後,因為貨櫃興起,基隆港的腹地太狹小,敵不過臨近港口大型化的競爭,港口貿易量衰退,城市從此沒落;
距台北太近,人才與資源被吸走,加上地方政府不作為,從此基隆停滯近30年。
基隆的年輕人,大概高中開始就通車到台北念書,從此台北的街道比基隆還熟悉;
即使還住在基隆,早出晚歸的作息,見到的城市不是黑暗一片,就是陰冷老舊,
基隆人成了離家最近的異鄉人。
2014年318學運,集結了全台各地的青年熱血,包括基隆人。
學運後,這些年輕人決定「自己的城市自己救」在地社團如雨後春筍般成立,透過網路連結基隆的資源、關懷、故事、議題,年底民進黨總算踏進基隆城,新任市長開始著手改變這個停滯多年的海港城。
我問也是基隆人的都發處長:建設基隆,要從那裏開始?
我預設他會講一個硬體建設,然後說明它可以改善基隆的什麼問題……然後我會問經費那裏來……
沒想到答案卻是:「從心開始!」
啥?
「要先喚起基隆人的榮耀感與參與感……多年的停滯,讓地方對政府施政參與度極低,若是建設或投資沒有連接到社會網絡或地方群眾的需求,就會沒有效果」
不急著做硬體建設的都發處長,感覺就很新潮,
處長說為什麼會有蚊子館,就是負責人枉顧地方真正的需要與環境,自己蓋個自己爽的東西,基隆沒有資源可以這樣浪費(有也不該啊!),所以他花很多力氣到社區了解、與社團對談、和鐵路局和港務區溝通……然後再一點一點做出改變。
我才了解,這個案子的許多主題,好幾個規模不大,經費也不多,卻實在地改變了地方的環境,而且非常有基隆在地的風味。
因為這個案子,我開始注意起基隆,
火車站改建了,客運總站即將完工,可以改善車站前混亂的交通;
現在有了智慧管理系統,停車不必取票也不怕找不到車的東岸停車場,聽說以前陰暗髒亂得嚇人;
停車場上方新開幕的東岸廣場,不僅把商場引進,方便在地人購物,未來會以空中步道連接港區和火車站,讓多雨多山的基隆,也可以舒適地散步;……
都發處長說他的目標是:
短期先改善市民的不便,
中期港市一起發展,
長期翻開基隆的歷史。
基隆這個城市,我多年來不曾聞問,而今卻一直想帶朋友去走走,
還勸朋友若想買房,找新北不如買基隆,現在正是最低點。
若我這個外人都這樣想,基隆人也不是笨蛋,年底的選舉,我大膽預測,不會換市長!
P.S.這個案子的線上專輯,大家可以看看,有人想去基隆走走的,也歡迎找我一起去玩:
http://topic.cw.com.tw/event/2017k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