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七佳的故事,就是原住民在台灣的歷史!

屏東春日鄉七佳溪與力里溪中間,曾有一個排灣族的聚落「老七佳(tjuvecekadan)」

 

傳說排灣族的祖先由南大武山而來,到了這個地方喝水休息後要繼續走,一路跟隨的獵狗郤不願走了,族人判斷此地適合人居,因為在二條溪中間,因此稱為「最中間的位置」tjuvecekadan

因為原住民沒有文字,老七佳部落何時形成無法判斷,只知最早在1624年荷治時期,已有老七佳聚落。日治時期,七佳chikadan為屏東八個原住民鄉之一。民國50年左右,政府以改善族人生活條件為由,要求老七佳的族人搬遷至平地的春日鄉七佳村,只剩少數老人家堅持不走,老七佳部落幾乎廢村。

 

老七佳原有七十幾間傳統石板屋,石板屋是手工堆疊頁岩而成,必需時時屋內升火,以保持木頭樑柱的乾燥以防蟲害,屋頂也需要調整以避免漏水與移位。

但離開的族人,為生活勉力而行的同時,只能偶而回來維護,歷經百年才能建成的石板屋,漸漸傾倒荒廢。

不論是人或地,想要保持童年時的美好純真,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下山的族人為了融入現代生活及漢人社會,上學、讀書、工作,慢慢失去自己的本色,忘了血液裏與山林、祖靈、自然的連結,在漢人眼中的成見中-樂天、愛喝酒、有體力、不聰明⋯⋯費力生活。

 

其實,這是二種完全不同的生存邏輯:漢人想辦法馴服自然,排灣族人,是觀察天地的脈動,將自己融入自然之中。

排灣族的祖先,從大武山的河谷中,切割搬回頁岩,視每一片頁岩的硬度、大小、形狀,做不同的安排:階梯、道路、蓋房。

房屋中以木頭為樑柱,其他的從牆到屋頂,沒有用水泥或釘子,完全用頁岩手工堆砌而成。

堆疊屋頂時,每一片頁岩的邊緣都要與下方的頁岩錯開,下雨時才能不滲水。屋瓦難免因為地震、下雨而移位,也用竹子(現代也可以用塑膠管)和石頭綁住,加強固定,延長重新堆疊的時間。

 

直到近年,一些少時離開的族人,懷念起山間生活的自在,即使交通不便又沒電,還是想辦法回到老七佳,他們想辦法募得或申請些許經費,買到基本材料,詢問老人家,石板屋如何搭建,將一間間傾倒的石板屋重建,盡力將老七佳恢復成記憶中的樣子。

 

屋建好了,不能打獵自給自足的族人要如何生活?

他們想辦法平衡觀光與傳統,招待客人了解他們的文化與環境,當然也得面對許多誤解與不敬,但至少可以讓族人生活在自己的文化之中,不必強冠在漢人的思維裏。

當我看著老七佳的石板屋、

檢視屋前懸掛的獸骨、

喝小米酒、

吃野菜時,

我心想,若我迷路在這種山林裏,

只能希望上輩子有燒夠好香,在被蛇虺蚊蚋或野獸攻擊、失溫或嚇死之前,救援能到;我沒有絲毫野外求生的能力。

 

這些國語有著口音的原住民,郤可以在這裏捕獸、找食、蓋房、釀酒。

但到了平地,這些技能毫無用武之地,他們只能以最低層的工作為生,常常還被歧視,認為懶惰或愚笨。

 

當我笨拙地遵循族人飲酒時敬天地祖先,

以及面對巫師祝禱,

那些無知無能的樣子,

應該和這些族人下山,

脫離擅長的採獵生活與祖靈的庇佑,

面對漢人繁複的交易與工作規矩時,

一樣的無措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資料:

《屏東款款行》天下文化

東方足跡生態導覽解說團隊 https://www.footprint.tw/stroke/217-04.html

消失中的部落寶藏,重建老七佳石板屋https://www.flyingv.cc/projects/8371

屏東縣原鄉藝文產業聯盟推廣協會 http://www.piac.com.tw/hometown.php?CompanyNo=30

arrow
arrow

    vic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