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交友平台上,
當我認真找人聊天了好一陣子之後,
我的心得是:
「台灣的男人,功能性太強,生活感太弱。」
不知是不是從家庭到社會,
男人在台灣從小被要求的價值就是養家、有地位、有錢,
到了一定年紀後,
也許經濟上、工作上有了一定的能力,
但許多人在生活上卻沒嗜好、沒熱情也沒有樂趣。
我先定義一下「嗜好」,指的是面對這個事物你會有愉悅感,因此願意長期投入你的精力、時間或金錢。
例如我近年為了拍照這個嗜好,持續上課3年,花了幾萬買了新相機、鏡頭,常常週末外出拍照一天走上15000步(大概7,8公里),還要花時間檢視自己的照片,和同學老師討論作品,上網看大師的照片……但看到自己的照片慢慢越來越耐看,就覺得很開心。
但當我問網友有什麼嗜好時,得到的通常是:睡覺、上網、打電動。
這些都只是混時間的事,不是嗜好!
你說:人沒嗜好又怎樣?
是啦!
如果他是郭台銘或拜登,他沉迷於嗜好,那叫玩物喪志,我也會很擔心他們的帝國未來。
但我們通常能碰到的都是普通人,那種婚喪喜慶有個市議員來就足够,市長來頂多敬杯酒就走的小人物;當一個有基本工作能力的人,單身到一個年紀之後,若沒有工作之外的一點出口,來平衡生活:找回對人生的熱情、逃離工作或生活的壓力、維持生心靈的健康……就容易成為言語無味的雞肋人。
以我來說,都單身到這年紀,證明我的經濟、生理和心理都不需要依賴另一個男人,比起男人名片上的抬頭,我更在意他想不想跟我一起去拍照,或至少願意欣賞我的照片。
千萬別誤會,願意請我吃米其林或買Tiffany給我的男人還是很有魅力的,
如果金城武願意看得上我的話,我也不會多說廢話,
但是,
現實是,
比爾蓋茨或金城武即使是單身,都看不見我!
所以回到普通人的選擇,
在網路上交友,
首先要聊得來,
那能聊什麼呢?
大家的專業隔行如隔山,
家裏的瑣事也不足為外人道,
除非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
不然沒點嗜好興趣,
對個陌生人是要聊什麼?
就算他的嗜好興趣我不懂:電音DJ、地下金融、棒球、鐵道模型,
我都願意理解,
好歹他會有耐心講解其中的樂趣,
起碼我不必一直絞盡腦汁開新話題,
或是心裏悶到一直盤算著對話何時切斷比較不失禮。
根據我的經驗,
和網友聊到一個程度後,
若沒有辦法和生活實際連結,
建立交情,虛擬世界來的人,也很容易虛無掉,
因此我通常會試著要跟真人見面。
雖然一號網友帶給我創傷(請參考上文《我在交友平台的日子(5)- F級網友No.1》)
但也似乎幫我開了市,陸續來了一些願恴跟我見面的網友。
在那裏跌倒,就要在那裏爬起,
於是我勇敢地再去見了幾個網友。
網友2-4號都是不同種類的工程師
(朋友還說我是工程師吸引器,但網路上本來就是工程師這類阿宅的樂園,我撞到比較多也應該)
他們都是好人,背景/工作單純,長相正常(不是帥哥也不到醜,身材只有一塊肌但也不過瘦過胖),
生活過得去,工作穩定,
初次見面很願意請我吃飯,
談吐有基本的禮貌,
結束後也在線上再打招呼,
事後也表達意願希望再次聚會,
我給他們的評分都在C以上。
(評分方式請參考《我在交友平台的日子(5)- F級網友No.1》)
歸納我無法達成任何可信統計的見網友經驗必需說,
真的,
台灣還是好人居多!
當然,
我想發好人卡的也很多。
在我們見面吃飯的1,2個小時的後半段,
我雖然強睜著大眼表現得興致勃勃,
但其實心裏一直在打呵欠,
在第一次聊完工作、喜好(2/3的人其實沒有)、家庭背景之後,
我覺得暫時真的沒什麼話題可聊了,
第一次見面還有網友見面的新鮮感,
第二次見面就很像應酬了,
丫我又不是缺人請吃飯,或是沒人陪就食不下厭,
何必再見呢?!
抱歉啦,無緣的C級網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