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向很迷戀老宅或古蹟,所以在某一次為工作去基隆時,發現市區居然有個「許梓桑古宅」,決定將這個點排進緊湊的行程中。 

 

 

沿著基隆廟口仁三路的巷子,或是從仁愛市場順著愛四路走到2巷往上爬,經過基隆山城到處可見的小坡階梯,幾分鐘就可以到達許梓桑古厝,第一次上時,即使破敗又地面積水,還是驚豔古厝的氣勢及開闊的地形。

 

 

先來認識一下「許梓桑」是誰?!

 

 

 

許梓桑是基隆日治時代知名的地方士紳,喜歡文學,曾參加顏雲年(也是基隆士紳,曾是煤礦的大老板)1914年在「環鏡樓」召開的第一次全台詩人聯吟大會,也擔任過基隆大同吟社社長。在政治上,許梓桑曾任當時基隆的區街庄長、基隆區長、基隆街助役等要職,日治時期政府曾頒過五個勳章給台灣人,許梓桑是其中一人。

 

這邊跳一下說明日治時代基隆的重要性。

基隆雖然在清朝劉銘傳時代就開始建港,但內凹形的港口內佈滿沙洲和礁石,大船無法進,直到日本統治後,將基隆設為對日本的直航港口,以現代化方式大力建築基隆港,去除港內礁石,成為深水大港,同時修建從港口往南的鐵公路,基隆成為海陸交通要津,也是日本人重點經營的城市,下圖是我從中華郵政的網站找到的基隆郵局老照片,大家可以看到這個規模和華麗程度,可以想見當年基隆市的繁華。 

 

引用自 https://www.post.gov.tw/post/internet/Q_localpost/index.jsp?ID=12020301#undefined

 

簡單說許梓桑當年就是管基隆市區的官員啦,這樣了解他的重要性了吧!

 

原本許梓桑在新店街八番地(今日的忠二路)開店,昭和六年(1931年)時在「少將山」上興建「慶餘堂」,後方築有「逎園」。

 

許梓桑當初建房時,除了今天看得到的部份,還有往上到今日福安宮的部份。慶餘堂融合了中式廳堂及西式洋樓,是一棟有地下室一層,地上二層的氣派建築;建築的細部融入西洋的裝飾,建材是用日治時期最頂級的TR磚,由台灣煉瓦株式會社(Taiwan Renga)所製的紅磚,高寬高23x11 x 5公分的標準規格,水泥塗抹0.5公分砌疊而成,當時在一樓的陽台上就可見到整個基隆的港與市(現在被遮住了)。根據基隆市仁愛區文安里李隆進里長說,許梓桑古厝當時花了十多萬元建築而成,而前一年蓋的三層樓基隆市政府,才花了五萬元,可見當時許家的豪氣。

 

 

 

當年許梓桑宅內東廂居住著許家親戚,西廂則放著日皇照片,聽說當時日本派駐基隆的上將,到基隆就會先到許家拜會,並在日皇照片前行禮。二戰時,日本軍隊徵收許宅做為軍隊駐紮所用,許家則移居到代天宮。二戰結束日軍撒離後,附近居民以為許宅內會有金銀財寶,因而侵入翻找而破壞,當許家要回來時發現已無法居住,就搬到慶安宮居住;民國34年許梓桑得虐疾(也有一說為傷寒)而亡。

 

後來許家因為喪葬意見不合而分家並漸趨沒落,有些人也移居外地或外國,而許宅因為一大部份為國有土地,若要變更,需要付出一大筆土地增值稅,加上後代意見不合,古厝因而荒廢,多年來基隆市府也曾想整理,但一直有不同的困難。

 

許梓桑的長孫曾與基隆在地的「旭石田社區工場」合作,告知其記憶中的許宅生活並分享手上資料,旭石田社區工場將資料整合後配合文獻考查,匯集成冊,並與基隆市政府合作,規畫許梓桑古厝成為公共空間,將防空洞做成戰爭博物館,但後來遭到當地居民反對,質疑他們的計劃會帶給當地噪音、垃圾及治安問題,許梓桑古厝也就成為附近在地人的祕境。  

 

我問曾是旭石田社區工場一員的李里長,近年來地方創生的意識抬頭,也許未來在地年輕人對古厝會有不同的想法。李里長無奈地說,當地因為爬坡,幾乎沒有年輕人搬入,暫時沒有改變條件的機會。

 

 

上古宅前路旁的磁磚圖

 

2014年基隆在地年輕人團體,如基隆青年陣線等,在此發起週邊清潔、社區文化等活動,現今上坡路旁可見當時所製作的圖說,讓許梓桑古厝重新被看見;但在現實條件未改變下,恐怕古厝仍得以廢墟的狀況,讓後人一窺當年許家的風華。

 

 

 

 

arrow
arrow

    vic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