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說了松島不只有牡蠣飯,
就來好好介紹一下松島熱門景點到底在逛什麼。
觀瀾亭
這是一個老屋到處跑的故事。
觀瀾亭是非常標準的桃山時期的茶室建築。
茶室是日本很特別的建築,融合了外來的茶道、佛教、禪宗,轉變為日式貴族屋舍裏的建築特色。
觀瀾亭最初就是豐臣秀吉在伏見桃山城(現在京都)的茶室,後來被賜給第一代的仙台藩主伊達政宗。伊達政宗就把它搬遷到自己江戶(現在東京)品川的宅邸。後來二代目藩主忠宗再把茶室原樣搬遷至現在松島的地方。
因為不是歷史學家,所以先跳開來閒扯一下。
以前在寫《櫻之馬場「榴岡公園」》時就發現,以前日本的地方領袖很愛大老遠搬東西,也許是以前特別的物資太昂貴,相對於搬運的人力獸力划算,所以值得把一些東西千里迢迢地帶走。
京都距東京約500公里,東京到松島約370公里,以人走路4公里/小時的速度算,這樣走一趟要218天-7個多月,為什麼不從京都找個茶室的設計師和工班去松島蓋個一樣的呢?若有人有答案麻煩告訴我。
不過有些想法在脫離相對的時空後就難以理解,別說以前女人纒足、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事,現在有些回教國家女生還是得全身包緊,我們也無法解釋為何那國的女生沒有一哭二鬧三上吊!
回到正題,觀瀾亭到了松島之後,因為地勢高又空曠,被歷代藩主用於納涼賞月,獲得別稱“月見御殿”。
在這裏可以遠眺松島的水面,欣賞到數百年前就感動詩人的美景。
從JR仙石線的松島海岸站,走五分鐘就可以到觀瀾亭。
入場費是200日圓,也可以付600日圓含體驗日式茶道的綠茶,後方還有松島博物館,不過下午4:30或5點就關門(依季節而異),要控制一下時間。
五大堂
五大堂是因為裏面貢奉了五大明王像,因而稱之,有上千年的歷史,但現存的建築是1604年仙台藩主伊達正宗重建的。
要進五大堂必需經過紅色的板條橋(橋踏板間有很大縫隙),據說是希望人進寺之前能從專注自己的步伐開始收歛心神,進寺後能專心禮佛。
對遊客來說,五大堂最值得的,是可以看到松島灣的風景。
但以日本文化而言,五大堂是東北最古老的桃山建築,因此被指定為重要文化遺產。
「桃山建築」源自「安土桃山時代」,從1568年織田信長擁奉將軍足利義昭入京都,至1598年豐臣秀吉逝世為止,共計31年。
織田信長根據地近江之安土築城,豐臣秀吉則築城於桃山,故稱之「安土桃山時代」或簡稱「桃山時代」。
時間雖然不長,但這二位對後來日本的封建制度樹立極為重要,也因擁抱新文化及金碧輝煌的藝術風格,帶動建築與相關藝術脫離以往以神佛為中心,樹立起今日獨具一格的日式藝術風格。
五大堂免費入內,但明王像只有33年一次的開佛龕之際才可看到,最近一次是2006年,暫時應該不必想望了。
圓通院
前面講到觀瀾亭時提到的仙台第一代藩主伊達政宗,有個19歲就死掉的孫子伊達光宗,應該是個很受歡迎的小孩,所以家族為了悼念他建了圓通院,把屍骨埋在院裏的三慧殿。
圓通院的修建仿松島灣的景致,也是秋天時賞楓的重要景點,每年十月底會開始點燈,讓遊客可以在夜燈下賞楓葉。
去年去的時候正好再隔一天就開始點燈,聽說時間對的話非常漂亮,有機會可以去看看。
院裏種著日本最早引入的西洋致瑰,三慧殿內還有17世紀日本至歐洲拿回的薔薇畫。
許多人不知道,其實日本正式與西洋有出使並不是從美國黑船開始,而是17世紀初伊達政宗的家臣支倉六右衛門常長(一般稱為支倉常長,歐洲當時譯為Faxikura)出使墨西哥和歐洲開始的。
16世紀初一位探險家從新西班牙(今墨西哥)到日本找尋「金銀島」但因天氣惡劣來回日本,當時的幕府將軍決定造一艘船將探險家加日本使團帶到新西班牙。
當時負責的就是仙台的伊達政宗,然後派了家臣支倉常長出使,支倉常長於是跑到墨西哥,又直接從中南美洲去到西班牙,開啟日本與西班牙的貿易,然後又去到義大利、見過教宗、經過法國,再轉到西班牙,回到墨西哥,往亞洲出發開到菲律賓時,船被西班牙政府徵召為抵抗荷蘭的戰船,最後才回到日本。
世界轉了幾圈,經過7年,支倉在1620年8月返抵日本。
但支倉在海上轉來轉去時,日本開始清除天主教的影響,進入鎖國時期,而曾在西班牙受洗的支倉後代也被滅絕。
說起來這是一段徒勞無功的外交血汗史啊!